慢悠悠地花了三个星期读完克莱儿·麦克福尔的小说《摆渡人》。作为心灵治愈系小说,其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独特、深入表达,确实有那些瞬间,让阅读的心微微颤动。
如果要好好和一本外国小说交流,在我看来,定要放慢阅读的节奏。初时,很不喜欢读外国小说,人名、地名拗口难记,且不知是因为读的是译本,亦或是文化习俗存在差异的缘故,总觉得他们的表达较过直白、描述太过繁多、节奏过于缓慢,完完整整地去读一本书,需要很大的耐心。后来,却也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喜欢上了读外国小说,详细的文字能轻而易举地将你带入场景,感受每个饱满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
《摆渡人》就是这样一部符合我对外国小说所有期待的书。该书讲述的是作为摆渡人的崔斯坦引导灵魂迪伦穿越荒原去往安全地带的故事。路途中两人渐生情愫,崔斯坦却因身份使然,不能进入目的地,二人被迫分离。迪伦为了追求爱情,重回荒原寻找崔斯坦,并说服崔斯坦一起回到自己未死时的现实世界。情节其实真的非常简单,甚至未出现多少人设,但却值得慢慢去感受,从中寻找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所希望的一些东西,比如爱情、比如陪伴、比如力量。
世人评价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用了“势均力敌”四个字,舒婷在《致橡树》里亦表明伟大的爱情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迪伦和崔斯坦的爱情也是,最初依附崔斯坦的迪伦最后成了他们能够相守的绝对促成者。也许爱情最美好的姿态之一就是相互支持而不是一方依附、紧密相依却又相互独立。双方各为独立的个体,各活的有底气和精彩,少了些因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引发的争争吵吵。携手度日的支持,增加了跌跌撞撞时的依靠与安心,从从容容享受轰轰烈烈过后而来的属于生活的平淡。
《摆渡人》文末,迪伦对崔斯坦说:“原来你在这里。”崔斯坦回到:“我在这里。”这就是最美好的结局。此时,更多感觉到的是不离不弃共同越过艰难险阻到达目的地的陪伴。也许最初他们是因为追求爱情而出发,然而为了一次也许没有结果的疯狂尝试,在荒原中与恶魔进行不断战斗的陪伴才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我们所希望的陪伴应该也就是这种无论何时往前看、回头找亦或并排寻时,要找的人都在的安心。这种陪伴来自父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提醒我们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是对父母最好的承诺。曾有人问:“如果可以选择,你出去旅行最想和谁一起?”记得当时我说最想带上的是爸妈。爸爸能安排好旅途的一切,比如路线、车子、住宿,他给的是安全感。而妈妈总能恰到好处的递上水、零食,她给的是温馨感。现在他们愈渐老去,如果是同样的问题,我希望他们的回答是带上我们家丫头,因为她能安排的妥妥帖帖。这种陪伴来自朋友。我有一个闺蜜,我们是初中加高中同学,大学、工作都不在同一个城市,但每年都会见一面。本以为因为距离远、各自生活状况不一样,见面会很尴尬,陌生感会不自觉就冒出来。可事实上,我们依然有说不完的话题,依然是最懂对方的人。这种友情是最珍惜的,不会因时间流逝而变淡、消失。朋友的陪伴就是这样,她或他总是愿意陪你感受喜怒哀乐与走过年年岁岁。
有人说:你对世界充满真诚,世界亦会温柔以待你。只要我们向往着我们所向往的、坚持我们所坚持的,那些我们所希望的势均力敌的爱情、温润而又有力量的陪伴等等就如泥土、流云和微风,滋养我们做隐秘却又肆然成长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