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农村刑事犯罪案件数量有所上升,除因社会变迁出现的电信网络诈骗外,侵犯人身权利的故意伤害案件仍占多数,影响着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笔者对D县近年来农村地区发生的故意伤害案件进行分析,总结该地区故意伤害案件的特点和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社会治理意见建议。
【关键词】故意伤害 社会治理 对策建议
一、农村故意伤害案件基本特征
(一)犯罪嫌疑人文化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农村故意伤害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多数为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文化素养较低,缺乏对法律的认识,对如何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民间纠纷知之甚少,不了解运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可能会导致的法律后果。
(二)初犯偶犯居多,认罪悔罪意识强烈。农村故意伤害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大多是无前科、无预谋,只是在情绪激动下实施的犯罪,面对法律制裁时多能认罪悔罪,且愿意为受害者的损失承担责任以期谅解。
(三)矛盾起因多为生活琐事。农村容易因相邻权、通道使用、房屋通风采光等琐事纠纷而产生口角,进而引发肢体冲突。此类纠纷若没能及时妥善解决将导致双方积怨成仇,容易使小事演变为故意伤害案件。
二、故意伤害案件反映出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法治宣传教育亟待加强。农村多处于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法治宣传教育、社会文明理念仍较薄弱,村民比较固执保守,平时不注重学习法律知识,当遇到家庭、邻里等纠纷时,法治观念不强,未能通过和平手段、法律途径解决,也较难理解和接受政府工作人员、司法机构和村干部的调解。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在山区农村,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村民在空闲时间很难找到合适的娱乐场所和健康的娱乐活动。农村人员流动性差,容易出现常住人口欺压一方的情况,导致矛盾和纠纷的出现。
(三)基层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不到位。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对待群众工作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导致群众心中积怨难解。一些村组和社区缺乏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认识,对一些因家庭纠纷、邻里纠纷诱发的伤害案件未能及时处理,或处理方法欠妥,导致矛盾更加激化,案件由民事转为刑事。
三、农村社会故意伤害事件治理对策
(一)丰富农村地区文化生活。在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领作用,结合继承与发扬本土民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既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又能成为农村地区的名片,增加农村地区的吸引力与商机。
(二)加大农村普法宣传力度。可选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如发生民事纠纷时的合法解决途径、刑事案件中关于故意伤害、过失行为、轻伤鉴定等内容,到案发地开展普法宣讲、公开听证,让村民更深层次了解法律知识,降低违反刑事法律的风险,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
(三)加强农村治安管理和民事调解工作。村民委员会要重视处理农村的冲突和纠纷,及时发现、及早介入,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从源头上避免群众因细小矛盾导致事件“由民转刑”。